近日台灣母嬰品牌「mamaway」因發布影片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、珍奶,甚至聲稱可能導致孩子過動,引發社會軒然大波。這場爭議不僅揭露了商業宣傳的倫理問題,更凸顯出台灣長期以來「獨尊母乳」的哺育政策失衡現象。
根據衛福部2022年數據顯示,至少有7成母親在孩子6個月大以後會使用配方奶,這表明配方奶已成為台灣嬰兒哺育的常見選擇。然而,台灣女人連線在記者會中指出,政府的嬰兒餵養政策卻嚴重向母乳傾斜,導致配方奶相關資訊嚴重不足。

政策失衡:配方奶被定位為「不得已的替代品」
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指出,現行政策中,配方奶被定位成「基於醫療需求、母乳不足下不得已的替代品」。以國健署的〈嬰兒奶瓶餵食指導及注意事項〉為例,文宣中不斷強調配方奶的風險,卻缺乏如何安全、正確使用配方奶的指導資訊,也沒有說明政府如何確保配方奶品質、標示規範和防範商業誤導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在《孕媽咪衛教手冊》中,關於配方奶的說明僅佔整體內容的1成,且需要掃描QR Code才能獲取完整資訊。這種資訊不對等的狀況,使得選擇或不選擇母乳哺育的母親陷入資訊匱乏的困境。
獨尊母乳文化下的母親壓力
這種「獨尊母乳」的政策取向,無形中塑造了一種社會文化,讓無法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媽媽產生強烈的罪惡感。許多母親在面臨哺乳困難時,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不適,還要背負來自社會和政策的心理壓力,這增加了產後憂鬱的發生風險。
黃淑英強調:「媽媽在餵養小孩上有許多不同的處境及需求,不應該齊一式的推動母乳哺餵。」這種一刀切的政策 approach,忽略了每個家庭和嬰兒的獨特情況,反而讓婦女與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更加自責與困惑。
從限制到開放:配方奶政策的緩慢進展
值得關注的是,配方奶在台灣的取得曾經受到嚴格限制。直到2023年,在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王婉諭的積極爭取下,配方奶成分才得以在網絡上公開,並開放網購。這雖然是進步的一步,但相較於母乳哺育的全面推廣,配方奶相關政策仍然顯得保守且不足。
呼籲平衡的哺育政策
面對這場爭議,婦女團體呼籲mamaway應公開道歉,同時要求衛福部積極澄清錯誤資訊,並調整嬰兒哺育政策,使其更加平衡和包容。
國健署在爭議爆發後發布新聞稿回應,表示不論母乳或配方奶,只要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,都是好的選擇。他們強調持續鼓勵媽媽及嬰兒身心狀況允許下哺餵母乳,同時也提供「如何沖調嬰兒配方奶粉」等相關文宣。
走向多元包容的哺育環境
這場配方奶爭議不僅是一個商業倫理問題,更反映了台灣嬰兒哺育政策的深層次矛盾。在推動母乳哺育的同時,政府也應該正視配方奶作為合法、安全哺育選擇的事實,提供全面、客觀的資訊,讓每個家庭能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。
建立一個支持所有母親的哺育環境,需要打破「非母乳不可」的迷思,轉向更加多元、包容的政策取向。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減輕母親的壓力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中健康成長。